设计理念
糅合景观 | 河道韧性 | 生态修复
AECOM设计团队对大沙河古往今来及周边环境进行深入“对话”,倾听城市对河流的诉求,并在探索与设计过程中找到了答案。项目融入糅合景观的设计理念,重塑人与环境的关系。针对大沙河现状,设计团队提出以生态修复为主导,缝合沿线城市空间,以景观空间为媒介连接河与城,河与人;给河道以韧性成长的总体规划策略。
生态修复
设计亮点:
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利用雨水资源,达到“吸、蓄、渗、净、释水”的设计目标,促进良性水循环。
在植物设计上营造生态河岸带,为水生和陆生野生生物提供遮蔽、觅食和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
针对河道野生动植物调研的结果,在河道的狭窄区域通过抛石、植被复育等增加河流流量变化,营造自然河道浅滩环境。
糅合景观 | 水治理 | 生态修复
AECOM设计团队在确保城市防洪功能的基础上,通过景观缝合碎片化的都市生态,从三个策略入手包括水资源管理、生态栖息地营造和构建系统生态格局提出修复措施。顺应河性构建水安全、水充沛、水清净的河道生态系统;连通北部山林与南部海湾生态系统,提升基地生物多样性,构建沿大沙河的大型城市绿廊,最大焕发大沙河的活力。
边界柔化
设计亮点:
整合周边无主土地和闲置绿地,提高原河道绿地面积,由原来的80公顷增加到93.3公顷形成带状公园廊道。
针对不同区域人流量以及安全防洪标准的不同,进行多样式多断面的驳岸处理。
柔化边界 | 城市绿洲 | 自然渗透
AECOM设计团队期望去寻找一个更为开敞且多样的边界模型,使河道成为一个可以生长渗透的脉络空间。因此在设计上注重周边开放空间与河岸腹地的联系,通过绿色慢行系统串联河岸各公共活动节点;活化沿岸灰色空间,打造水岸活动空间,柔化城市与自然的边界,构建起覆盖全流域的城市休闲空间,服务大沙河沿岸不同人群。
重塑“乡愁”
设计亮点:
结合大沙河两岸城市空间的特征,将全段分为三大主题段落,打造多元文化。
针对不同区域人流量以及安全防洪标准的不同,进行多样式多断面的驳岸处理。
重塑乡愁 | 文化融合 | 活力水岸
河道景观的重塑,需要更多的去挖掘场地记忆。AECOM设计团队以“时光T.I.M.E”为灵感,糅合“以人为本,文化融合,生态研集,休憩游乐”理念于一体,通过主题节点,将西丽湖、大学城、高新区、深圳湾等重要地理位置串起来,结合滨水活动空间的设置,将人的日常通勤、生活休闲、教育娱乐与河道紧密联系在一起,打破了人与河川的隔阂,连接起周围社区,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对话。让市民重拾过去美好的时光,重塑城市“乡愁”。
项目主创:李立人、沈同生、李颐、吴琨、顾为光
设计团队:易可倩、胡睿珏、 梁丽、张猛(深圳景观团队);李军、孙璐、达俏、潘万祥、祝冯敏、蒋超、张之菲(上海景观团队);David Gallacher、梁文盛、庄学能、黄俊维(生态、水务及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