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生态,永续足迹
迈向韧性与活力的未来景观
项目名称
新加坡 · 南京生态科技岛滨江风光带(大江侧)景观设计项目
项目位置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
设计范围
210公顷
项目年份
2015年设计,建设中

‍近年来,我国对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经济等方面持续关注。随着城市的扩张,如何在建设城市绿色空间之时,兼顾生态功能的提升和景观形象的营造,成为规划师与设计师重点关注的问题。

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定位为南京高科技创新实践中心,同时也为市民与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生态的去处。滨江风光带位于长江江心洲岛上,占地210公顷,距市中心仅6.5km

AECOM的设计旨在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低碳设计、韧性城市示范建设和环境保护领域开创了极具吸引力的先河。项目的落成,已成为该岛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催化剂,为居民提供了更高的生活质量。这处极富吸引力的“网红”景点,同时也为制定更加严格的长江沿岸野生动植物保护政策做出了贡献。

设计理念
“永续足迹” | 雨洪管理 | 韧性城市 | 碳减排
项目规划初期,环岛路的设计和高度人工化的防洪堤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也令土地与水之间的生态系统失去了联系。如何在实现生态提升目标的同时满足防洪需求,以平衡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景观设计中面临的关键挑战。为解决这一问题,以AECOM景观设计师为主导的多学科团队对上位规划、城市设计、交通、水和雨水排放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永续足迹”的设计理念,旨在减少水足迹、碳足迹、生态影响,同时保留文化遗产的记忆,并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概念的灵感源于岛屿的造型,并呼应南京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步伐。基于此理念,AECOM在长江沿岸打造了全长12km的滨江风光带,并将其与22km的环岛游线相结合,提供马拉松与骑行赛事的场所。
生态为先,绿色减碳
设计亮点:

场地生态系统复育,利用在地材料降低碳排放。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并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AECOM设计团队为滨江风光带构建了连续的野生动物走廊,增加了土地和水之间的栖息地连通性,恢复湿地并保护了现有森林。一期工程中对超过20公顷的现有森林、演替森林和新栽植林木进行可持续管理,并新增了20,000余棵树木,以改善空气质量,遮荫并进行碳封存。该项目通过击碎并回收35,000平方米的混凝土铺面,抵消运输到场外垃圾填埋场的碳足迹,以期实现(净)碳中和。

雨洪治理,韧性绿链
设计亮点:

整地理水,合理设置生态草沟与雨水滞留池,构建水环境。

作为省级海绵城市示范区,AECOM设计团队通过土方与地形坡度设计,营造起伏有致的景观,平衡填挖方并合理设置生态草沟。在雨水缓慢地流经之时将其收集、渗透和净化。生态滞留池提供了调蓄空间和湿地栖息地,减少了场地的雨水排放。示范区包括一个超过7300平方米的调蓄池,其蓄水量为3600立方米。超过4300平方米的生态草沟和净化湿地,为流经场地的雨水提供了净化的场所,净化后的水体达到了三类水标准,可以安全地与人接触。

慢行贯通,乐活江岸
设计亮点:

为市民提供可以亲近自然与体验健康生活方式的又一乐活场所。

AECOM设计师们贯彻无障碍连接的理念,避免对行人及野生动物活动的阻碍,创造了和谐共荣的生境空间。居住在新建安置房中的约17,000居民,现在可以畅通无阻地进入风景优美的滨江绿地。易于亲近的自然活动、舒适的绿色空间和森林,可大大改善人类的身心健康。大江侧滨江风光带项目设置了慢跑和自行车道,提供了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公共设施,也成为当地学校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的绝佳去处。每年,滨江风光带沿岸都会举办马拉松比赛和南京自行车巡回赛。而利用河岸森林原有的休憩空间而筑的观赏凉亭,已成为欣赏长江落日美景的“网红”景点。

项目主创:Lee parks
设计团队:范垂勇、刘晓丹、姜昕、孙晔、熊斯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