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街道,生活容器
沈阳大东路区域街区治理城市设计研究及景观改造设计
项目名称
沈阳大东路区域街区治理城市设计研究及景观改造设计
项目位置
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
设计范围
5公顷
项目年份
2020-2021

景观是生活场景容器

“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生态和地理的构造,是人类的栖息地,也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欧洲景观公约将景观定义为:人们所感知的区域,强调日常景观的意义,即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居住和活动的地方;这一关于景观的定义明确了景观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福祉以及个体和文化身份的重要性。”—— Catharine Ward thompson

大东路位于沈阳内城抚近门外,旧称大东关大街,始建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 作为清满族朝拜祭祀之路。伴随了沈阳400多年的建城历史,作为早期民族工业发祥地, 见证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与发展。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大东路渐渐失去了昔日的活力,成为一条交通混杂,缺乏公共服务空间与设施,功能定位不明确的街巷。AECOM设计团队把街道作为生活场景的容器,引导街道生活,恢复街道活力,再现大东路的鲜活街道风貌。

设计理念
AECOM设计团队以再现一条丰富多元、健康安全、活力共享的大东路为愿景。倾听城市与居民的需求,重新梳理街道与历史文化、街道与社区生活、街道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强调边界等手法重新分配公共空间功能,梳理街景界面,引导街道生活,将街道作为承载文化演进、邻里生活和城市更新的生活场景的容器。
礼仪之路
    设计亮点:
  1. 提取抚近门、城墙等历史文化记忆和符号要素,以现代科技和当代设计语言映射到街道景观要素上。

  2. 将典型年代生活场景作为非物质文化信息遗产,通过多种手法再现在街道场景中。

AECOM设计团队将街景根据年代沿革与文化特征分成三个典型街景风貌段落: 盛京礼仪风貌带、奉天生活风貌带、民族工业风貌带。通过物质与非物质历史文化信息手法,以及建筑立面、景观序列等手法呈现,当人们穿行街道时仿佛体验了历史的时光走廊。
会客之仪 改造前
会客之仪 改造后
邻里之制
设计亮点:
  1. 将原街道混杂在一起的人,非交通和街道设施,实现人非有限分离。并为未来彻底分离,改造道路断面预留了条件。

  2. 将现有闲置绿地空间转变为一系列社区活动邻里交往“容器空间”——会客之厅、童玩礼盒、都市阳台。

AECOM团队认为街道空间是日常生活中最常使用和活动的地方。大东路设计强调日常景观的意义,通过以上两个策略及边缘强调手法明确了安全、便捷的空间,虚化中心为社区活动预留了韧性与弹性,期待与使用者共鸣上演一幕幕生活放映
大什字公园 改造前
大什字公园 改造后
进化之序
    设计亮点:
  1. 恢复原存历史建筑与大东路空间关系和周边城市肌理,赋予新文化休闲功能,活化历史空间。

  2. 通过南北向巷道连接周边历史文化建筑,形成大东路历史文化街区,进一步辐射大东区历史文化资源。

大东路是沈阳发展历程中从未停止过的时间线索,伴随沈阳城市转型发展,大东路改造担街道城市职能的转换使命;大东路也不只是“路”,它将带动整个大东路街区整体提升转型,通过以上两个策略以历史建筑为起点,以大东路和其他街巷廊道,以系列广场公园空间作为城市生活容器,探索中国城市历史街区更新的典范样式。
沈阳基督东关教会 改造前

项目主创:王旭
设计团队:胡星星、王婧、季姝、戴晋坤、李娜、邱巧霞、李东蔚、赵新玉、钱睿、陈艺丹、李嘉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