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公园的地下网络
尖沙咀西九龙公园地下空间发展
项目名称
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策略性地区先导研究
项目位置
香港尖沙咀西、金钟/湾仔、跑马地、铜锣湾
设计范围
约20公顷
项目年份
2015至今

九龙公园位于市中心人口稠密的地区,毗邻尖沙咀港铁站,其策略性位置为发展地下空间带来机会,可借此加强行人通道的联系,并可创建空间,改善社区的整体环境。AECOM设计团队建议在发展地下空间时,致力保留及优化园内设施,确保市民在烦嚣的都市环境中,享用优质的户外生活空间及公园设施。

‍在九龙公园下建造四通八达的地下空间,不但有利于发展直接、全天候和无障碍的地下行人网络,以改善地面挤塞情况,额外的地下空间亦可作不同用途,以回应地区需求。AECOM设计团队以创造互通、富有活力及多元化的地下空间网络为策略,链接九龙公园地面设施以创造吸引宜人的公共空间。

项目缘由
香港政府土木工程拓展署与规划署于2015年6月委托AECOM开展“城市地下空间发展:策略性地区先导研究”(Pilot Study on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in Selected Strategic Urban Areas),探讨在市区四个策略性地区——尖沙咀、铜锣湾、跑马地及金钟/湾仔发展地下空间的潜力。经过第一轮公众咨询,该研究建议优先发展尖沙咀策略性地区,即位于九龙公园的地下空间。而之所以作出这个决定,亦是因为九龙公园目前面临的空间问题,以及其需要通过地下空间进行界面整合,其复杂程度远超于其它几个片区。
核心议题
拥挤迂回的现状空间
九龙公园面积为13.3 hm²,位于尖沙咀传统旅游与商业核心地带,公园本身因地势关系与四周地面活动形成自然屏隔,成为闹市中一片难得的绿色空间,但这一场地高差也制约了公园周边东西与南北向人行直接的流动。九龙公园紧靠尖沙咀、佐敦和柯士甸三个港铁站,四周的人流密度大、街道步行体验差,特别是南面的海防道与东面的弥敦道,其目前的步行服务指数 (Pedestrian Level of Service,亦称“LOS”)均属不理想的等级。
日趋复杂的空间界面
近年来,九龙公园周边陆续启用了一系列的交通、商业、旅游、文化与娱乐设施,包括承担跨境交通功能的枢纽——西九龙高铁站,西九龙文化区的新地标——戏曲中心,以及改造后的尖东海滨长廊等。预期地区整体的人流量将会进一步增加,而尖沙咀东、西区域不同活动节点及片区之间地面人行通道的容量和联系将日渐减少
持续匮乏的场所供给
另一方面,尖沙咀作为一个旅游和商业活动为主的地区,其居民长期缺乏社区配套设施,相关用地供应也匮乏。九龙公园因此具备条件成为重要的潜在“解决空间”(solution space),利用它的地下空间可提供额外人行通道,满足当地迫切需求,亦可集中提供设施以支持社区持续发展。
设计界面
需要指出的是,与地表建筑或场所不同,地下空间基于受覆土包裹的客观特征,并没有“外部(开放)空间”元素。除了市政、交通、防灾等基础设施以外,地下空间衍生出的商业、社会服务、公共活动等各类场所功能均在建筑内部发生(除了下沉广场等少量过渡空间)。地表空间规划设计中的内外部空间协调,对于地下空间而言,都变成了建筑内部的设计,造就了复合且复杂的地下空间的设计界面。
开发界面
从土地权属、建设及运营主体的角度看,地下空间中的基础设施、公共场所及商业设施都是分属于不同主体的开发建设项目。譬如,临近轨道站点的地下综合体往往会布局贯穿若干市政地块与出让地块的步行通道或地下街,借此拓展站点的服务范围,以提高片区整体的土地价值。但这种布局势必牵涉到市政管线、轨道站点、人行通道等“公共物品”与商业物业的协调。所以,地下空间从开发者视角而言,亦是复杂产权管理界面的整合
使用界面
鉴于地下空间开发较高的成本,其空间利用的集约性显著高于地表建筑。受到高度集约的功能布局影响,使用者的步行交通、商业消费、社会交往等活动高度融合,导致不同活动界面的边界被模糊化,反馈到设计层面,某种程度上就形成了一种对地下空间的设计界面,既要明确切分,又要充分融合的特殊双重要求。
解决手段一
‍界面组织的“韧性”:跨学科总控综合解决方案

1、界面管理

AECOM设计团队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市政管线、交通工程等多学科的设计界面,以及政府、开发商等各管理权属界面在同一个或若干个空间断面中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一套综合解决方案。界面设计

2、界面设计

AECOM设计团队充分利用九龙公园高于地面的天然高差条件,开挖出共五层地下空间,通过布局多层人行通道、社区设施与室内公共空间,优先满足地区内稀缺的人行通道需求,并配套商业空间作零售、餐饮及停车用途。通过人流与商业的相互促进,兼顾开发效益。停车场出入口设于主干道——九龙公园径,以诱导车主以“停车换步行”(park and walk)的方式进入尖沙咀核心地带。
综合立体概念方案
优化九龙公园的机遇
解决手段二
空间利用的“韧性”:实用性思维论证开发需求

1、尊重现况

该研究在综合论证开发需求后,AECOM设计团队建议仅将约25% 的公园面积用作地下空间发展。为减少对公园的影响,将园内的古树名木、林木茂盛的地点和有鹭鸟筑巢的树木排除于发展范围,尽量保留现有树木,移植受影响树木,并在补偿植树计划中使用本地品种,此外,还在进出途径(MoA)、逃生途径(MoE)和通风竖井(ventilation shafts)的墙壁提供垂直绿化。公园在现有文物建筑范围内亦不会作地下空间发展。

2、人本导向

针对地区内亟待解决的交通问题,AECOM设计团队选取地下空间发展范围中的最便捷路径,建立安全和全天候(all-weather)地下人行网络。


地下空间开发范围及用途分布
解决手段三
方案落地的“韧性”: 前后期配合提供校核反馈

1、控制影响

规划初期即由AECOM设计团队内经验丰富的工程专家进行判断,提出采取“由上而下”的建筑施工技术,首先建造地下空间结构的地基,紧接着建造顶部结构,使地面的“复修工程”可以尽快展开,以恢复部分公园活动,同时在地底进行所需的挖掘工程。在合适的地方采用无坑挖掘方法及分阶段推进工程,以减少受工程施工影响的公园面积

2、全面评估

为了确保方案的工程可行性,AECOM设计团队在规划方案阶段进行全面评估,确保在交通、环境、消防安全、地质、排水、排污、供水、地下公用设施,以及视觉(主要是新的地面构筑物)等方面的技术和工程可行性,同时与开发规模、功能分区、施工方法、实施机制等方面的考虑进行反复校核,保障后续开发的经济合理性
施工方法示意图

项目主创:Kelvin Law(规划)
设计团队:Pearl Hui, Carol Hui